|
应当把好事办得更好时间:2013-08-21
国家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惠及几千万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好政策。这项民生工程在我省实施以来,受到了孩子们和家长的广泛欢迎,也有效地改善了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问题,让社会各界感到欣慰。 但如何把这件好事做得更好,让孩子们更多地享受到这一份关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值得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食品质量,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孩子一起用餐,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第一,要严把食材进货关,非正式厂家生产的、过期的、有农药残留的,凡此等等,都不能因为价格便宜或人情托付进入学校。第二,食品操作要健康卫生。有些学校是企业供餐或者请了炊事员给孩子们做饭,但相当多的农村学校是老师自己动手,甚至托付给一些农民家庭来准备孩子们的营养餐。这样,准备营养餐的人的健康状况、卫生习惯甚至厨房的卫生环境,都极有可能影响到营养餐的安全。营养餐的操作者应有健康证、定期检查健康状况,并接受相关的业务培训,至关重要。营养餐的操作者不仅要有做好饭的技艺,还应当有做好饭的卫生条件和操作流程。第三,营养餐的用餐环境也很重要。现在营养餐的用餐时间各地大不一样,有早有晚。学校的环境,孩子们不可能有一个大餐厅集中用餐。在各自的教室里用餐,除了不卫生之外,还存在学生自带食品加餐、食用上次剩饭等情况。这也是一个引起个别学生发生食品卫生事故的问题,不容小觑。 其次,就是关于营养餐丰富性的问题。就拿牛奶来说,许多农村孩子都不习惯食用。他们要么不喝,偷偷倒掉;要么拿回家,最后堆成垃圾。因此老师给他们多讲讲牛奶的营养功能、监督他们用餐时不再剩余,就非常有必要。有个学生说:“牛奶难喝,主要是没糖,还得凉喝。”如果能解决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岂不更好?有校长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现在还得管饭。就那么一点钱,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营养搭配齐全,品种丰富多样,还真不是一件好办的事。”牢骚归牢骚,但怎么样把牛奶+X(鸡蛋、糕点、火腿肠等)的加餐模式发扬光大,还真值得让我们的学校管理者认真思考。众口难调,如何顺应家长和学生们的要求办好学校食堂,参照营养食谱,结合学生体质状况、当地饮食习惯和物产资源,每周更新轮换食谱,调节营养餐供应品种,让学生吃得了、吃得好,还真费人心思。 在学校的墙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段标语:“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是的,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将来。让所有的孩子在营养健康中成长,是我们的快乐与欣慰,也是我们的良心。 那么,如何做好这件事呢?其实只要管理部门站在对孩子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一定会想出好的办法;而对于具体做事的工作人员来说,只要从良心出发,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办好。总之,坚守住对孩子的这份爱,让我们的孩子能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的阳光,赢得强健的体魄,就一定把营养餐这件好事做得更好。(摘自《 甘肃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