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地处鄂东南边陲、幕阜山脉北麓,全县国土面积268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村,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地貌构成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和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县。2013年,按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全县共认定贫困人口2.5万户、8.3万人,识别重点贫困村47个。贫困发生率22.4%,比全国(8.5%)、全省(8.0%)贫困发生率分别高出13.9和14.4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在省纪委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我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决策部署,坚持保稳求进,坚持争先创优,坚持崇严尚实,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效。到2016年底累计脱贫4.5万人,出列19个村。目前我县未脱贫贫困人口有13362户、38076人,未出列村28个。2017年我县计划实现脱贫32013人,出列22个贫困村,2018年力争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县上下必须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才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正视问题,认清形势,切实增强脱贫攻坚必胜信心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县主动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把精准扶贫作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来把握,作为转化资源禀赋的载体来推进,作为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高起点谋划,高强度推进,超常规投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握主动权,打好攻坚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存在问题。一是稳定脱贫问题。贫困户脱贫首要要求就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个收入来源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实际上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少,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参与到产业扶贫的比例也偏低,加之特色产业难上规模,带动脱贫效益不佳,长短结合不够,存在稳定脱贫难的问题。部分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只能算暂时脱贫。二是长效机制问题。农产品容易受市场制约,销售渠道不畅通,产业链延伸不够,如果没有长效机制保障,贫困户发展产业很困难。三是资金整合问题。近几年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市级财政大多针对市级驻村帮扶的贫困村,对其他贫困村投入很少,而县乡两级财政普遍趋紧,整合资金压力较大,难以完成繁重的脱贫任务。四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脱贫问题。虽然当前贫困户住院治疗的报销比例提高了,但很多大病、疑难病症在县内无法治疗,用药实际报销比例有限,许多贫困户仍然看不起病,一人患病,全家发愁。
(二)面临困难。一是任务重。我县今年要实现32013人脱贫,22个村出列的目标,压力较大。二是难度大。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居住在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往往“无业可扶”。三是时间紧。省、市对精准脱贫的考评验收时间是从11月份开始,因此必须在10月底以前完成所有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即将进入夏季,留下的有效工作时间仅剩2个季度,时间已是迫在眉睫。四是因病、因学、因灾等返贫情况时有发生。
(三)当前的有利形势。从当前我县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现状来看,虽然形势严峻、困难重重,但也有诸多难得的有利形势,这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动力和保障。一是发展机遇叠加。中央对贫困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含金量之高、含情量之重,前所未有。省委、市委都提出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省纪委继续牵头省直37个部门对口帮扶通山,已落实帮扶我县项目146个,项目总投资54. 72亿元。我县既是省级贫困县,又是革命老区,必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支持。只要我们充分对接好、利用好,努力把这些政策项目化、产业化,就一定能把政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让更多的政策惠泽更多贫困群众。二是发展基础较好。通山是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幕阜山区连片扶贫核心区,目前已拿到8块国家级牌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宫山,国家级地质公园九宫山、隐水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王明璠古民居,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富水湖。当前我县正抢抓这些政策机遇,以建设咸宁次中心城市为动力,主抓三产转型、创新驱动、民生改善、党建提升,做大经济底盘,着力建设“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新通山。这些自我优势,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三是信心决心坚定。“2018年整县摘帽”是县委县政府作下的庄重承诺。军中无戏言、一诺胜千金,说到必须做到,这是县委县政府坚定的态度。从县委书记到普通党员、普通干部,全员上阵,齐抓共管,全县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扶贫,驻村工作队187个,做到了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同时,通过近几年的拼搏和探索,我们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脱贫基础更加牢实,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聚焦精准,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2017年是全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以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为指南,按照“春季攻势、夏季决战、秋季决胜、冬季检阅”的阶段攻略,持续推进“六个一批”、“六个精准”,全面实现年度脱贫目标,精准扶贫工作单项考核全省冲A类、全市争第一。
(一)把握“三个关键”,做到精准发力。“三个关键”:一是贫困户脱贫。贫困户脱贫不仅要通过点穴式、保姆式、套餐式的帮扶,让留存的13362户、38076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评估验收指标包括收入状况、生存基本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及基本公共服务三大类,必须特别注意“收入是否达到脱贫标准、是否不愁穿、是否不愁吃、家庭主要住房是否是危房、该户是否有适龄家庭成员因贫辍学”这五个“一票否决”指标。二是贫困村出列。贫困村出列不仅要通过实施项目,补齐指标短板,确保28个贫困村顺利出列,同时还要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巩固19个已出列贫困村的脱贫成效。评估验收指标包括减贫实绩、内生动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组织建设五大类,必须特别注意“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不含当年返贫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70%以上、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这三个“一票否决指标”,这是省里最新要求。三是贫困县摘帽。整县摘帽的主要指标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是整县摘帽的两个“一票否决”条件。围绕以上“三个关键”,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的指示,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要求。
(二)实施“六个一批”,找准脱贫路径。为了确保完成脱贫目标,我县决定推行“六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救助一批、保障兜底一批。每个一批都明确了一名县领导负责,一个县直单位牵头,一套专班运作,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进展情况如下:
1.产业发展。今年来,我们进一步深化“资源共享”、“群体帮扶”、“产业带动”三种精准扶贫模式,更加突出产业扶贫,着力在“带”字上做文章,让更多的贫困户共享政策、共享资源。探索了“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挂靠经营、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经营、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10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经营,发展油茶、香菇、小龙虾、乌骨山羊、黑山猪、孔雀等特色种养业和电商、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2017年全县参与产业扶贫的贫困户有5065户,16350人,占38%。为支持贫困户产业发展,我县制定了《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到户奖补资金实施细则》,以1户贫困户1万元的扶持标准整合配置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到户奖补资金。
2、易地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精准扶贫重中之重,采取分步推进、分类安置、分户施策的办法,统一规划、严把标准、灵活安置、有序推进。在分步推进上,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锁定流程图,通过贫困户申请、群众民主评议、公开公示、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认定、乡镇政府审定、县政府核定、公示公告“七步法”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最终确定全县易地搬迁贫困户5274户15635人。计划分两年实施搬迁,2016年完成搬迁2122户6401人,2017年计划完成搬迁3152户、9199人。在分类安置上,坚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行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多渠道安置搬迁群众。全县规划集中安置点222个(其中中心镇集中安置点9个,中心村安置点213个),采取进镇安置一批、中心村安置一批、就近安置一批等形式解决好群众住房难问题。在分户施策上,对贫困户建房政府全兜底,实施交钥匙工程,统一分配。在规划面积上严格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分50、75、100、125平方米四种户型组织实施。对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由村组织集中建设周转房,产权归集体,五保户享有居住权。如闯王镇在刘家岭和汪家畈村规划建设了20套单间周转房,配套有操场、健身器材、厨房和厕所,让五保户有了安居之所。
3、教育扶贫。目前,对一般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教育帮扶,主要依托国家出台的教育帮扶政策实施。对学前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学费、免费发放教科书,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对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并按每生每年25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对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中职生和高职生分别按每生每年2000元和3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并且按高职贫困家庭学生意愿,可帮助申请最高限额8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本科教育阶段贫困生学费减免由各高校负责,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帮助申请最高限额8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阶段教育国家助学金由高校发放,可以帮助其申请最高限额12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2017年全县有贫困学生4349户,6552人。目前,县教育局已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内核定需要教育帮扶的在校贫困学生,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将贫困学生学费及生活补贴发放到位,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4、生态补偿。根据县政府“五个一批”的要求,县林业局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计划扶持贫困户1496户,面积3万亩,贫困户户均20亩公益林。由政府整合资金300万元,将补偿标准提高到100元/亩,使每户收入达2000余元。二是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计划扶贫2780户,其中,2014年已列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的贫困户130户,退耕面积1100亩;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扩面计划涉及的贫困户2650户,申报退耕面积1.2万亩。利用退耕还林补助将贫困户收入提高到3000元以上。三是绿满通山奖补资金,积极引导有林地资源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投身绿满造林,计划帮扶4100余贫困户,完成绿满荒山造林4.5万亩。由政府整合资金1000万元,提高奖补标准,使贫困户创收2000余元。四是安排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560名、每人每年4000元工资。目前该四项工作进展情况为:生态公益林正在面积精准到户,建卡先期兑现国家补偿;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和绿满通山正在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分户造册落实面积;560名生态护林员已经安排到位。
5、医疗救助。县卫计局对全县未脱贫38076名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发病率、住院率进行了前期数据分析,将38076名贫困人员个人信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上进行了标识,保证其信息在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病人出院时即可享受精准扶贫医疗保障待遇。制定了《通山县农村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医疗帮扶工作专班,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医疗救治小组。《方案》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免费参加新农合,其个人参合费用由民政、财政部门代缴,贫困群众因病住院,医疗机构减免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治疗费的10%。新农合报销减免起付线,平均报销比例提升20%。2016年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5-90%,县级比例提高到70-80%。大病保险赔付比例提高5%。余下个人自费部分由民政部门按政策进行救助。
6、民政兜底。全县有农业人口36.5万人。纳入建档立卡农村五保对象1826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0.05%,未脱贫农村低保的有6718户19900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4%。对农村五保、低保户兜底保障全面提标,农村五保对象由每年5800元提高到6600元、农村低保对象由每年3200元提高到4200元。
(三)贯彻“五大理念”,提升脱贫质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采取得力举措,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进一步创新贫困户脱贫机制、资金整合机制、结对帮扶机制等,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要利用现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打好生态牌,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绿色生态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基地,让通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推行城乡共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三、强化保障,合力攻坚,坚决破解脱贫攻坚资金瓶颈
我们牢固“大扶贫”的理念,创新扶贫思路,巧借政策之力、市场之手,激活扶贫社会投入,破解扶贫投入的资金瓶颈。一是打造融资平台增投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联合金融服务机构打造涉农贷款担保平台。2017年1月23日,我县与湖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两家共同出资5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存入县邮政银行,银行按补偿金规模放大10倍提供信贷服务,由省农保公司提供担保,预计今年将新增投放不低于5亿元的涉农贷款。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增投入。今年,抢抓“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机遇,深化涉农金融产品创新,联合商业银行打造“五贷一金”金融产品,年授信总额达20亿元。其中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发的“助保贷”,一季度已发放助农贷款5000万元;与农商行合作开发的“精准扶贫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元以下贷款实行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政策;同时,我们还开发了“助农贷”、“电商贷”、“抵(质)押贷”、“互助金”等新型信贷金融产品,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保障。三是狠抓向上争资增投入。乘借侯长安书记挂点通山、省纪委联系通山的重大帮扶机遇,积极开展向上争资工作。2月23日下午,2017年省直单位对口帮扶通山县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工作协调会在武汉召开,明确了帮扶项目147个,项目总投资52.92亿元,申请上级项目资金26.9亿元,同比增长49.6%。一大批交通路网、农网改造、河域治理、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助推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