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时间:2017-07-06 地名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工具,它随着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在人类活动的历史长河中,地名起着独特且又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心血,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一些老地名和老建筑正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加上大部分人对地名文化的认识不高,意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随意起名、改名和地名“西化”、“洋化”等现象。为此,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地名文化保护现状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地产行业的大规模开发和招商引资大型企业的入驻,拆迁导致一些老建筑和老地名逐渐消失,致使地名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物名称不够规范。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致使一些具有保护意义的建筑被拆除,而新建的一些建筑也需要起名。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一些开发商为了有利于房屋销售,在楼盘取名上大做文章,追求“高、大、上、洋”。他们通过华丽的词语,大造售房声势。为此地名起名就有了“西化”、“洋化”的趋势。如:“英伦名邸”、“君临天下”、“世界城”、“COCO天街”等等。 二是弃用标准地名。早在80年代初期,我市地名就进行过一次标准化处理,从“音、形、意、位、类”等方面规范了标准地名。然而,从目前开展的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来看,有极少数镇办的建制村没有使用标准地名,自行更改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名。如:沙湖镇的“群兴”应恢复原名“祖师沟”,郭河镇的“联岭”应恢复原名“黄蒿岭”,等等。 三是老地名逐渐消失。地名是一座城市的标签,特别是老城区里有着许多有文化内涵的地名。但近20年来,随着老城的改造,大规模的房屋开发,有许多老地名和老街巷名逐渐消失。如:好义街。 二、对我市地名文化保护的建议 有人讲:地名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地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笔者设想通过强化地名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是全面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提高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将具有能体现当地历史、地理和文化的老地名传承下去,必须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一是借助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东风”,由政府牵头开展地名文化研究,对地名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资料收集。二是要成立一个由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研究审核机构,对老地名进行研究,对新生的地名进行讨论与审查。 2、完善地名管理法规。要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和完善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地名管理办法》,通过制定办法,将地名文化保护的原则,社会监督和相关奖惩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使地名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避名在地名命名工作中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 3、进一步做好地名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城市发展的建设整体布局,要加强和规划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对新开发区域地名进行短期规划,避免规划在前,命名滞后的问题发生,力求同时规划,同时命名。同时对已有地名分区域、分类别进行梳理,针对性的制定保护措施和方案,建立地名保护目录。 4、加强地名文化宣传。要使全社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地名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地名文化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地名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地名文化进行宣传。一是可以举办展示、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和在网络上开设论坛等方式,让社会各界更多的了解地名文化。二是可以在地名命名中,向社会公开征集地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他们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认识。三是编纂出版地名丛书,向人们讲述地名背后的故事,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了解地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