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城买瓜见证民间慈善能力时间:2013-08-12
7月24日,四川成都市小贩陈胜强和经历过3次宫外孕的妻子终于迎来了3胞胎。然而3个孩子因新生儿并发症,住进重症监护室,治疗已花光所有积蓄,但是陈胜强依然用水果摊支撑起孩子的未来。不少好心人绕路前往他的临时摊位,花100元钱仅买走一个西瓜,好心摊主甚至愿意不限量地“赊”瓜给他。 不论是河南郑州市“全城吃面”帮患癌店主筹措手术费,还是新疆乌鲁木齐市“全城买鹅”为商贩妻子募集药费,抑或是四川成都市“全城买瓜”为小贩孩子准备治疗费,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民间的互济互助让我们见识了慈善的能量,也感受到了社会文明。 面对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事故,仅仅依靠家庭力量往往力不从心。对于这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来说,“希望的稻草”不仅在于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大病救助制度,也在于多渠道的社会救助网络。从这个角度上说,“全城买瓜”是一种外部的社会支持手段,运用众人拾柴、聚沙成塔的方式对特殊群体进行民间帮扶。 在这个流动性强、异质性高的陌生人社会,脱离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传统纽带,素不相识的人们如何实现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倡导的“有机团结”?归根结底,就在于通过公共事务平台,将社会成员打造成为一个利益相关、关系相互、情感相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通过大众传媒的持续报道,“西瓜爸爸”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全城买瓜”也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有着敏感的反应能力,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尽到“绵薄之力”,这样的市民,不麻木,不冷漠;这样的城市,才会充满温暖和活力。 在经济学的商品交易逻辑里,“全城买瓜”显然并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从进货上看,水果市场的商贩亏本卖给陈胜强上千斤西瓜;从场地上看,一家写字楼将一楼大厅清空,免费为他提供临时销售点;从销售上看,不少市民开车来买瓜,一天1万斤的销量,相当于“西瓜爸爸”过去2个月的销量。但透过一个个生津止渴的西瓜,人们既体会到食物的美味,也感受到了“助人自助”的快乐。有故事的“全城买瓜”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们见识了民间的慈善能力与城市文明。(摘自《西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