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夷陵区“草根”慈善现状调查与思考时间:2017-01-31 宜昌市夷陵区慈善事业的发展虽然时间较短,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同样也面临许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的慈善事业一直都是以政府主导和直接控制为主,政府主导下的慈善机构,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草根组织的出现和大量存在,正是源于社会服务发展的需求。他们的快速发展,弥补了现有社会组织数量不足的现状,并由此成为政府公益慈善力量的有益补充。 一、“草根”慈善现状 近年来社会频发的灾难事件,无疑成为“草根慈善”迅速壮大的一支“催化剂”。夷陵区慈善协会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2005年12月至2014年12月近十年时间接收各类社会捐赠合计2180万元,救助共计3万余人次。据统计:赈灾支出892.883万元;慈善定向扶持新农村建设发展支出653.5万元;助学支出179.86万元;慈善助医支出57.47万元;慈善助困支出21.28万元;慈善助老54.5万元,助残10万元。尤其在2008年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伟大斗争中,社会各界通过慈善机构纷纷伸出援手,催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捐助额度最高、感人事迹最多的捐赠大行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区慈善协会就收到了587万多元的捐赠款物,为灾区群众抗灾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自2009年以来,我区已开展五次“慈善一日捐”捐款活动,累计接收捐款61.77万元,全部用于安老、抚孤、助医、助困、助学等慈善项目,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下半年,夷陵区在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区政府拨付福彩公益金20万元,区民政局无偿提供场所(办公楼一层152平方米),创办了“幸福夷陵慈善超市”。超市采取“定向服务、控制规模、保障运营”模式,以小溪塔城镇低保家庭为基础,按200元/年/户的惠民额度,将低保家庭基本信息录入超市销售系统,购买平价商品抵扣20%(一年有效期内抵扣完结),确保超市销售100万元的规模和正常运行费用的保障。自12月10日开业至今,采购商品26422元,销售总额8497元,惠民金额2124.25元,服务339个困难家庭,现库存商品总额17483.9元。免费发放旧衣物650件,接收旧衣物捐赠1788件。通过低价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和免费发放慈善物资,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临时性的生活困难,有效的降低了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成本,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慈善超市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二、“草根”慈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草根组织的发展日益活跃,然而各种困扰发展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慈善机构公信力较低 社会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机构的信心。由于大部分草根组织达不到组织注册的要求,其合法身份难免遭到质疑,导致公信力不足、筹款渠道不通畅等问题,是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而其解决不仅需要草根组织的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支持。 (二)慈善监管必不可少 现阶段,完善的监管措施是慈善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草根慈善”在组织注册一定程度上的“松绑”,并不意味着放弃政府的监管。正如企业的管理有工商局、税务局一样,草根组织也应该有类似的监管机构。通过相应政策框架加强对其业务的规范管理,让民间组织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恰恰是在引导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制定管理标准和行业准则来规范草根组织的行为和活动,对于降低因偶发问题而引起整个草根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危险,也显得尤为必要。 (三)公民慈善观念落后 据进一步调查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误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救济行为。绝大部分受访者虽然参加过捐款活动,但主要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街道被动捐赠。由于慈善意识普及率低,慈善活动开展不多,慈善事业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慈善机构、慈善理念和慈善行动没有深入人心。 三、关于完善“草根”慈善的对策建议 “草根慈善”之所以能够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将大众善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滔滔江海。无数的爱心需要一个载体保证它健康有效的运行,这个载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慈善机构,完善的慈善事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完善它呢? (一)加强公信慈善力度。对草根组织自身而言,要在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应找到自己的实际切入点。要避免过多地搞理念之争以及漫无目的的空洞倡导,以防卷入无谓的理论之争。草根组织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服务能力上,以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解决社会问题,并以此来取得政府和公众的认同。 (二)加大社会监管力度。加强对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想方设法降低各类慈善活动的运营成本,使每笔善款、善物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为了让捐款者放心,受助者满意,根据国家对社会组织的有关规定,依法理财,专款专用,坚持对每一笔善款的来源、用途在民政网及夷陵网上全息公开,真正做到阳光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真正建立起长久有效地监管机制。 (三)营造公民慈善意识。正确引导人们在社会中互助友爱、和谐相处、乐善好施。并逐渐形成民众共同的心理习惯、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推动慈善意识的提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同新闻媒体的密切配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更多、更灵活地宣传推介慈善活动和慈善人物,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面和慈善意识覆盖面;要大力倡导慈善理念,树立慈善先进典型,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慈善事业光荣,参与慈善事业高尚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企业公民”理念,积极推动企业文化与慈善文化相结合,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慈善理念,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要精心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政府的扶持并不意味着对民间组织管理的大包大揽。只有充分利用政策杠杆,撬动全社会的力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社会组织自身的成长动力,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政府指导下,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优胜劣汰,各类资源自我循环流动的公益慈善“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