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首页 >> 民意 >>公益论坛 >> 浅谈长期滞站对象集中安置问题
详细内容

浅谈长期滞站对象集中安置问题

时间:2017-01-23     作者:蕲春县民政局【转载】


浅谈长期滞站对象集中安置问题

编辑日期:2015-08-31 11:16:47  作者:蕲春县民政局   来源:    阅读次数: 3580 次  [ 关 闭 ]

    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民生兜底保障工程,其工作效果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救助管理机构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不断增多,救助管理机构职能正逐步发生转变,政府已相应赋予救助管理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对拐卖妇女儿童、维护社会秩序等多项社会管理职能,对进一步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蕲春县救助管理站始终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工作宗旨,严格按照国务院第381号令和民政部第24号令的有关规定,不断加强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及时救助了大批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生活无着人员,进一步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服务管理难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流浪乞讨人员滞留安置难的现状,一直是阻碍救助管理、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一项难题,亟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 蕲春县救助管理站基本情况及滞站人员现状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南临长江“黄金水道”,处于京九铁路中段、鄂皖两省交汇处,东连安徽,南与江西隔江相望,交通十分便利,蕲春火车站是阜九段唯一城区火车站,因特殊的交通地理位置,流浪乞讨人员较多,救助管理工作任务较重。据统计,2014年,蕲春县救助管理站共接待救助各类求助人员1136余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46人,老年人171人,残疾人104人,痴呆傻73人,精神病人101人,危重病人17人。本人主动上门求助的862人次,上街主动救助的157人次,经人引导或护送到站求助的117人次。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的求助对象,都分别给予妥善的救助和安置。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流浪乞讨人员中的一些外地籍痴呆傻残对象以及患精神病人员,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如,蕲春县近年来此类对象年均有5--8人,现已累计达24人。此类滞留受助人员长期滞留站内,不仅挤占有限的救助工作经费,还需要大量的人力予以照料,严重影响到救助管理站的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他们的救助安置问题成为基层救助管理部门的沉重负担,也对基层民政部门安全管理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二、受助人员滞站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受助对象身份难以核实。准确核实救助对象的身份信息和家庭住址是做好救助管理工作,解决受助人员滞留的首要任务和前提条件。虽然根据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受助者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明及真实的求助原因、救助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0天。但实际上,这类求助人员大部分由于身体和智力原因,要么无法说话,要么一问三不知,或者口音含混不清,根本无法与救助工作人员正常交流,很难从其口中问出并核实其家庭住址。并且,这些对象身上一般也没有能够查明身份住址的证件或其他显著特征,无从查找。还有少数对象要么只记得自己的村、垸等小地名,或者是省、市等大地名,查找核实极为困难。

    (二)部分受助对象因家庭原因不愿回家。近年来,因父母离异、家庭变故、个性顽劣等离家出走的流浪未成年人逐步呈上升趋势。这些对象由于种种原因流浪乞讨以后,一旦进入救助站,由于怕丢面子、对回家心怀恐惧等原因,他们不愿回家,往往故意拒绝说出姓名、住址,或者编造假姓名、地址、经历等,使救助工作人员无从查找,或者白白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从而得以继续滞留在救助站。

    (三)一些家庭拒绝接收,导致流浪人员有家难回。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重度精神病人、痴呆傻残人员,由于回归家庭后,将会对其家庭成员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这些家庭拒绝接收,只能继续滞留在救助站。还有一些家庭法律意识淡薄,或由于贫困无力治疗,而放弃了监护责任,将那些精神病人、智障人员、残疾人等推向了社会,任其自生自灭,最终滞留在救助站。

    三、蕲春县解决站内滞留人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蕲春县救助管理站立足本职、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采取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方法,努力探索我县救助安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为畅通救助出口,帮助受助人员尽快返家、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完善系统,打造信息化救助核查新亮点。县救助管理站与县公安局信息中心有联系工作机制,帮助救助站协助查找人员信息,根据这些长期滞站人员提供的零星信息,帮助这些无法说清地址的流浪乞讨人员尽快找到监护人或家庭。2014年4月,在县救助管理站定点精神病康复医院进行救治的求助人员张某的病情得到了好转后,工作人员在他模糊不清的话语中听到了几个类似地名的字眼,工作人员立即带着这些零星信息到县公安局信息中心帮忙协助查询,通过查询得知他是团风县杜皮乡人。于是,蕲春县救助管理站带着张某驱车百余公里,将他送回家中,他的母亲、姐姐见到他的第一眼就泣不成声,连声感谢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助找回了失散十多年的亲人,温馨的场面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落泪动容。

    (二)借助网络媒体,实现人性化流浪寻亲新模式。借助网络,扩大寻亲工作影响。通过在湖北省救助管理交流QQ群里和蕲春地方网蕲春大小事论坛及时发布救助人员详细信息等方式,为长期滞站人员、社会走失人员提供寻人寻亲信息平台,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尽早回归家庭,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因特网救助资源互补,已帮助多名滞站人员顺利返家,取得了较好效果。2014年10月,滞站近一个多月的求助人员林某,由于陈某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不能从她身上获得任何信息,但工作人员从平常和他的“交流”中,觉得她听得懂我们的方言,所以断定陈某可能是我们蕲春本地人,或者是蕲春周边县市的。于是,在全站人员的出谋划策下,决定通过网络的办量来帮忙寻找,我们把陈某的相片放到蕲春论坛蕲春大小事网站上,再附上一些情况描述和蕲春县救助站联系电话。在众多网友的爱心接力下,几经辗转,终于在蕲春县刘河镇找到了她的住址,寻到了她的家人。

    (三)加强创新,推动系统化社会参与新格局。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积极探索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双向运行模式。通过向周边符合条件的精神病医院和县三医院、部分乡镇村福利院购买服务进行治疗和托养,对滞站受助人员开展行为矫治、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满足其多元化需求,缓解救助管理机构工作压力。

    四、妥善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滞站问题的对策建议

    妥善解决长期滞站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生活问题,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安固一生的“家”,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大事,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为此,迫切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以专业化、社会化的理念,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工作有新起色和新突破。

    (一)双管齐下,着力健全滞留人员安置工作对接机制。有效控制增量,及时把住源头,控制人员外流,主要流出地要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和源头预防工作,开辟流浪乞讨人员户籍办理“绿色通道”,全面落实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困境人员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并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无流浪乞讨、无遗弃家庭成员、无救助反复”的“三无”目标作为硬指标纳入年度责任考核范围。同时,建立健全特殊困难人员信息库,加强对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精神病人、重症病人的帮扶,提供补贴、安排工作岗位和日间照料,建立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家庭责任相结合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工作制度,督促家庭履行抚养义务,从源头上防止他们被抛向街头。

 (二)网格管理,着力健全流浪返乡人员跟踪服务机制。目前,全国救助管理系统仅是救助站内部使用,建立并打造城乡一体“网格化”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将救助服务网络延伸覆盖到乡镇、村,把流浪乞讨救助工作作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以社区网格员和社会志愿者为主要力量,建立社会救助队伍,加大街头巷尾的巡查工作力度,实行救助巡查定人、定位、定责。充分利用乡镇民政助理、村干部掌握本辖区内困难群众情况的优势,将受助返乡未成年人登记造册,定期走访,及时掌握生活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对适龄适学返乡,未成年人入学,协调学校做好相关接收入学工作;对已满16周岁、有就业意愿的未成年人,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三)健全机制,着力健全根本解决救助安置问题的长效机制。以蕲春县救助管理站为例,没有足够的场地和相对数量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于找得到家庭或者亲戚的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都是由救助站护送回家,但是并不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类人群要么还是流浪街头反复由救助站护送回家,要么流浪到县域外其它地区由当地救助站护送回家;对于找不到家庭或者亲戚的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目前的处理办法是长期住在精神病医院里,费用高、成效低。勉强安置到福利院,精神病患者发病起来殴打人、伤人事件曾屡有发生,福利院也不敢轻易接受此类人群。

    从长远发展、服务社会的角度考虑,可由省或市统筹规划,各市或县救助管理站共建,精神卫生专家、社工、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方式在省或市内分区域设置集人员安置、康复训练、行为矫治、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省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基地,建立流浪滞站人员数据库,并在救助安置资金上给予支持,合理配置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及场所,完善社会服务管理职能,形成全省或市“大救助安置”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救助机构长期滞留人员安置难的问题。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