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政策性帮扶岗位的意见建议时间:2018-10-09 政策性帮扶岗位是指由政府和社区(行政村)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行政村)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暂无条件建立劳动关系的社区服务岗位,是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的一种过渡性、临时性、救助性、保护性岗位。政策性帮扶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现存状况 (一)管理方式。社区政策性帮扶岗位主要为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助残、就业援助、卫生协理、居民活动室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协管等岗位。工作地点主要在社区以及居民小区内,他们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主要由社区负责。 (二)待遇享受。社区政策性帮扶岗位由社区负责考核,报街道人力社保站审批后报区人力社保部门。区人力社保部门将岗位补贴工资拨到街道人力社保站,再由街道人力社保站统一发放。政策性帮扶岗位上岗人员参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照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上岗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由街道人力社保站统一代缴。同时可参照企业高温作业工人标准享受高温津贴;参照有关规定享受法定节假日上岗补贴;参照《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实施年休假制度;参照城镇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健康体检的办法实施健康体检制度。 二、存在问题 (一)工种待遇差异大,岗位人员供求不平。就目前岗位来看,社区政策性帮扶岗位分为两类,一类岗位主要是社区开发的后勤服务、公共管理等岗位,这些岗位劳动强度不大,适合人群比较多,因此这类岗位招用人员比较容易。另一类社区政策性帮扶岗位,如小区保洁、保安门卫、车库管理员等,由于工资报酬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大多数“4050”人员不愿意竞岗,因而人员招聘难,人员岗位不稳。 (二)人员身份受限制,岗位安置群体狭窄。目前,由于政策及资金拨付等原因,政策性帮扶岗位安置的对象一般只涉及各自街道范围内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跨区域人员以及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户口原因则没有纳入其中,这也导致社区很多岗位急需用人却无人用的情况,有时岗位申请下来也常常因为无人竞岗而取消。这无形之中缩小了政策性帮扶岗位安置群体对象范围。 (三)体制不顺畅,管理滞后。目前多数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的招聘、录用主要是各街道、社区自行负责,但由于对这些岗位的管理各区、街道缺乏相应的文件、措施,只有杭人社发[2016]24号关于《市区“三类岗位”开发管理办法》的通知这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导致街道、社区无法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实现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模式。 (四)人员参差不齐,作用发挥不强。由于大多数为“4050”人员,这些人把政策性帮扶岗位片面理解为是养老岗位,面对低工资待遇往往心理不平衡,工作有时不安心,经常出现离岗、空岗、上班扎堆和迟到早退现象;业务素质偏低。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工作技能,业务能力不强。 三、建议与对策 进一步规范政策性帮扶岗位,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有限的财力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是目前当务之急。 (一)规范工资标准,实行依岗确定待遇。通过合适的比例来确定各政策性帮扶岗位的工资待遇,对具体工作进行合理量化,依据岗位的劳动强度、环境优劣、工作时间的长短来确定岗级,并依此对岗位补贴划分档次。对环卫、门卫等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岗位,适当予以高的补助,增强岗位吸引力,改变这些岗位招人难、用人难的状况。 (二)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消除人员身份差别。各街道、社区在安置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时除本街道、社区范围内的就业困难对象外,应该把其他街道、甚至城区符合要求的人员都纳入进来,扩大政策性帮扶岗位安置困难人员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各自的小区域,造成“有岗无人做、有人上不了岗”的尴尬现状。 (三)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机制。各级部门需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性帮扶岗位的政策法规,规范和细化政策性帮扶岗位的管理,使其合理健康有效的发展,既能有助于用人单位管理,又能保障政策性帮扶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上岗前,区人力社保部门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安全措施、工作形象等方面的培训;各职能部门要对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岗位职责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使其能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各用人单位应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要加强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的日常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实施奖优罚劣、严把人员的进退关提供依据。 (四)加强宣传引导,端正从业人员态度。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政策性帮扶岗位并不是一种福利待遇和救济手段,而是政府开发的就业岗位,是服务社会公众的一种劳动岗位,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能获取劳动报酬。要加大政策性帮扶岗位的宣传力度,正面报导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与工作成绩,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引导居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政策性帮扶岗位的职能职责,提高居民群众对公政策性帮扶岗位的认同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