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产品“周期病”导致生产盲目性时间:2018-10-09 近年来,农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波动过大,严重影响农民种、养殖积极性和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例如,猪肉价格2017年30元/kg左右,从2017年年底开始走低,到目前18元/kg;滨州番茄价格从2016年下半年到2017上半年平均在6元/kg,2017年下半年价格开始走低,9月份开始至2018年上半年番茄平均价格在1.5元/kg,前后相差4.5元的价格差,使种植户亏本严重,出现毁园改种现象。 原本事物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的情况下,一般都会经过繁荣到衰败的过程,事物如此,产业、行业发展易如此。农副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应该说是正常规律。 基层调研发现,造成农产品“周期病”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基层认为,内因主要是由农产品产能与市场需求矛盾造成的。外因则是一方面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且本身对于市场信息了解滞后;另一方面,农副产品生产和市场行情有滞后性,而市场游资的进入让农产品正常周期被打乱,农户很难通过市场营销状况,来判断下季产品价格,制定生产计划,导致散户盲目跟随市场行情,追涨杀跌,使市场供给变数加大,继而出现产品滞销或价格暴跌等现象。 农业是固国之本,只有农业发达了,农民富裕了,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要解决当前农产品价格跌涨落差大的现象,基层建议: 一是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扩大规模化、组织化种植程度。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和小农户经济的发展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影响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这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小农户相比,具有较强的应用科技种植的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创新力,不但能通过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科学使用,降低农业投入成本,而且能通过农产品品牌认证等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增强市场开拓能力;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一般对市场信息具有比较敏锐的捕捉力,主动和市场对接,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脱钩。一般能通过种植模式和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来规避和降低价格风险。 二是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强对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订单农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 三是加大农业政策性扶持力度,增强农业风险抵御能力。全面开展设施蔬菜大棚、小麦、玉米等当地主导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降低农业风险。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他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有利于通过与科研院校等合作机会,尝试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农产品低于市场风险能力。 四是搭建完备的市场价格预警体系。搭建完备的价格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更真实客观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防止农民过度生产和退出,缓和农产品的供需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