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书屋如何发挥实效?时间:2018-09-28 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为农民提供实用书籍、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然而,农家书屋在发展中遇到了尴尬,运行存在一些问题: 1、大多数村(居)委会依托建设村级活动场所之际,添置了一些书籍,之后每年新增数量有限。农家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书屋发挥的作用有限。农民书屋书架上有些书籍难以激发阅读者的兴趣,且书籍更新渠道窄,只能维持现状。 2、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管理人员平时工作也很忙,无暇或无能力钻研专业知识,管理上仅仅做些传统的借、还服务,无法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 3、管理人员不太清楚书籍的具体情况,缺少对书籍的推荐宣传,不利于图书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 4、多数村民不知道村里还有农家书屋。虽然少数村民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但从来没有到农家书屋去借阅。农家书屋提供的服务太单一,不对他们的‘胃口’。 自2007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国建成农家书屋20多万家。作为一项农村公共文化工程,农家书屋的建设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对知识、技术、娱乐的需求,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对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从我市农家书屋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购书经费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人员素质偏低、书籍配备缺少特色、管理机制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出现农家书屋“有人没书读、有书没人读”的现象。 为此建议: 一是制定管理细则,提升服务质量。区、乡政府要健全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机制,从组织经费来源、管理人员配备、图书购置更新等各个细节方面,制定明确详尽的管理细则,确保农家书屋依照章程规定,实现正常规律开放和持续运行。同时,要强化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分类、编目和排架等基本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从而解决“有人没书读”的问题; 二是合理配备书籍,加强组织引导。文化部门和村级组织应根据地域特色、地方文化和经济产业结构购买配备书籍,要充分听取农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购置书籍时,要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农家书屋的书籍品类丰富、涵盖广泛,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加强组织引导,鼓励成立读书会,举办法律宣传、技术答疑、儿童教育等各类农民急需的读书讲座,积极开展“读书、评书、荐书”活动,以推动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从而解决“有书没人读”的问题; 三是创新经营模式,推动书籍共享。在地方财政对农家书屋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与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合作经营,以帮助农家书屋多渠道吸收资金,解决后续购书和经费补充问题。还可以向省市、图书馆、高校、机关 、企业图书馆寻找帮助,号召社会人士捐赠书籍,共同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此外,文化部门和基层政府要统筹考虑各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备品类,在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之间推动实行书籍资源的定期互换、流转和共享,从而解决“没有新书读”的问题。 四、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资助、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鼓励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运行费用上,由村(居)委会负责,各农家书屋创建点,都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规定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必须由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负责。在书屋运行过程中,管理员可以考虑到农村群众的需求,通过交换、捐赠等形式收集农村群众迫切需要的书籍,以完善图书种类,从而满足农村群众的不同欣赏趣味。还制定了借阅登记制度。其中书目登记制度和借阅登记制度用以规范借阅者的借阅行为,防止图书丢失、破坏,而登记制度则可以帮助借阅者寻找喜欢和需要的书籍,为他们提供更贴心、周到的服务。同时,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农村留守儿童读书娱乐活动等,少儿爱国主题读书演讲活动等。这些形式,有效地发挥了农家书屋的作用,使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增长智慧的有效途径。” 五、开展“文化协管员”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聘用一名专职文化管理员,负责包括农家书屋管理的当地各项文化工作,改变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靠村干部兼职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