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建议时间:2018-09-27 临终关怀是指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生命本质发生无法复原的退化至死亡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过完剩余时光,让生命“走”得温暖,而不是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株洲临终关怀事业和全国形势一样,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由于社会认知的欠缺和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还存在观念、体制、模式、资金等方面的障碍。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开展生死观教育。抓住学生和患者家属两大重点,开展科学的生死观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知死亡。只要是有利于患者、有利于社会的生死观,都应当允许存在,并加以推广宣传。可以尝试借鉴国外的“死亡教育”,从有关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宗教、伦理、文化等方面问题入手,把死亡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之中,从道德哲学的高度对“生”与“死”进行重新评价,使更多的人懂得珍惜生命、正视死亡,懂得人生不仅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生”,而且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死”,正确认知临终也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 2.搭建临终关怀医保支撑平台。参照外地经验,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从医疗政策和资金支持、纳入医保范畴等入手支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3.探索临终过度医疗的制约机制。一是观念的干预与制约。对于临终患者的医治,应当把临终提示、临终关怀的理念宣讲作为医疗服务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医院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医保支出的干预与制约。探索建立临终过度医疗的评价体系,预防在前,惩治在后,对于临终过度医疗支出,医保不予报销。 4.畅通临终关怀资金筹措渠道。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奖代补,或政府购买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另一方面加强社会资金筹措,进一步发挥市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牵线搭桥的作用,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临终关怀的公益事业中来。 5.建设一批临终关怀社会公益组织。以社区为依托,网罗医生、护士、护工、心理咨询师等各方面人才,发展临终关怀志愿者队伍,提升综合关怀能力。 6.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我市可选择一两家医院先行先试,设立临终关怀病区、临终关怀科室;选择一两家社区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方案,加快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