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首页 >> 民意 >>社情民意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宜采用“协同管理”长效运维模式
详细内容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宜采用“协同管理”长效运维模式

时间:2018-08-28     【转载】   来自:上海政协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及河道整治的重视,农村污水治理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分散的特点,加上农村技术及经济力量相对薄弱,造成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过程中,不但遇到水处理技术上的难题,更面临有效管理的巨大挑战。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理主要有三大模式:委托第三方运维管理模式,由政府引进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通过购买服务将运行管理交由有资质的企业进行,专业化程度较高,但管理成本较高,监管难度大;乡镇统筹运维管理模式,由乡镇政府直接牵头组织运维,其属地管理职责明确、易于实施,但技术保障不足,易导致政府大包大揽;村级自我运维管理模式,由村委会牵头承担运维管理,其管理成本低,但容易导致失管失修,管理能力有限、综合效益较低。现行运维管理模式具体弊病是:

  一、监管方式单一,联动性不佳

  目前的监管方式大多是职能部门对具体实施部门或单位的现场检查与考核,设施的实际拥有方(镇村)和使用者(百姓)没有切实的参与,效果不佳,往往流于形式。

  二、监管方式不便利,日常监管手段缺乏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具有分散、开放、专业等特性。全部实施现场监管,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长效管理一定带有日常性,日常性工作不做好,监管缺失,长效管理必然落空。

  三、各方资源利用效率低

  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涉及到用户关系协调、环保宣传、日常巡检、管网维护、窨井清洗、终端处理设施清淤、安全检查等人力资源,办公场地、巡检工具、清洗工具等物力资源,终端设备维护调试、水质监测、管理平台等专业资源。目前的运维工作基本实施“一刀切”的方法,没有进行充分分类并与当地的一些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相结合,而且对专业公司的定位与使用也不清晰,效果不佳。

  四、经费压力大,有效分配不佳

  运维费用本来有限,再加上运维项目涉及环节较多,运维项目参与者的责任与待遇没有充分明确,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导致运维工作投入多,但效果不佳。

  为此,建议:

  一、采取以镇为中心,建立村镇和专业公司两级管理一体化,依托平台协同管理的模式(即“协同管理”模式)

  由乡镇、村政府自行组建团队作为养护主体,负责属地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养护与维修等工作,而将平台建设管理、设备调试、水质监测、各项数据的统计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交由第三方机构承担。第三方机构负责对养护主体的人员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通过平台对整个养护过程进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同时提供其他延伸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也通过平台对养护主体的养护效果进行监督考核。

  二、实行专业化管理并实时监测运营动态

  由第三方机构对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及标准化流程的系统培训,并通过监控平台及制度实现养护全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将属地内所有站点的各类设备接入监控设备,监控平台采集运行中的各项实时数据、体现养护团队的实时工作状态,并将其反馈至客户终端(作战中心大屏、移动终端等)。

  三、加强监督考核及技术指导

  政府职能部门、镇村政府(养护主体)及第三方机构进入平台,并根据各自权限,随时获取完全一致的运行数据和站点信息。政府职能部门依据平台显示的数据和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监督考核养护主体的运营工作,并给予相应指导。第三方机构根据数据显示的异常,在养护人员不能解除故障的情况下及时予以技术指导,并协助养护主体定期出具政府职能部门所需的月报、季报、年报等统计分析报告。

  四、多方顺畅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政府职能部门、受益农户和养护主体均可借由门户网站和公众号了解平台动态,前两者还可通过客服平台进行咨询、提出建议或投诉,客服人员及时回复,并将建议或投诉意见及时转达至养护主体,养护人员在迅速排除故障后,第一时间将结果反馈至客服平台,从而真正实现监督方、实施方和受益方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同时,可通过平台运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在建站、整改、设备更新时提供方案设计、问题咨询、施工管理、产品推荐等增值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而具价值的依据。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