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强化本市防震减灾相关工作的建议时间:2018-08-27 尹京苑、刘新宇、苟小军、关敬树反映,上海市坐落在一个300-400米厚的江河冲积形成的沉积层上,这种场地条件对一定周期的地震波具有很好的放大效应。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属地震活跃带,若其南部(如泗洪-合肥一带)发生地震,地震波可通过疏松沉积层放大传播几百公里,上海也将受到严重危害。尽管近年来,本市围绕“地震监测预报、抗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地震避难场所。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64个,人均占有面积约0.07平方米。相比之下,北京市人均占有面积约0.85平方米,日本人均拥有约1平方米,上海的差距非常明显。同时,上海的避难场所布局不合理,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嘴等寸土寸金的区域未能按照标准建立足够的避难场所,且知晓度非常低。 二、农村自建房和部分老公房抗震设防保障能力差。远郊农民的自建房一旦建成后很少翻修,且结构松散、没有进行基本的抗震设防。同时,目前全市不少建于上世纪90代以前的老公房,建成年代久远,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 三、区域性预防与应急联动体系尚不健全。石化化工、医药、电镀、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是部分区的重点产业,也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重大风险隐患所在地。如,上海石化及上海化工区等两大化工基地均位于金山区,再加上金山第二工业园区200多家新材料、生物医药企业,一旦发生较强的地震,防震减灾形势将异常严峻,地震直接发生所带来的伤害以及次生灾害引起的破坏无法估量。虽然政府层面以及多数大中型企业已经建立了防震减灾应急预案,但是区域性的地震灾害预防与应急联动体系尚不够健全。 四、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目前本市大部分区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主要涉及区地震办(区科委)、区建管委等。区建管委主要负责抗震审核工作,其余防震减灾工作由区地震办(区科委)牵头负责。但是,就工作队伍而言,目前各区地震办均无人员编制,多数区将地震工作与其他科室合署办公兼职完成,仅有少部分区将地震工作单独成立科室。区级以下的各镇、街道、工业区虽设有防震减灾助理员,但也往往是由科技干部兼任,人员数量和质量上都非常薄弱。 为此,建议: 一、严格按照标准开展地震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编制本市地震灾害避险地图 积极开展高楼、人员密集区的地震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改造一批现有的绿地、学校、体育场馆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社区避险地图,市人防办疏散管理平台首先选择5-10个社区进行试点,普及避险知识,安装避难场所标志,成熟以后,推广到全市所有社区。每个社区都绘制包含社区结构的避险地图,以多种颜色、线条、符号清晰标示,并注明各种逃生方法及注意事项、责任人以及联系电话等,张贴在每个单元门口。人防部门要组织人员对避难知识进行培训,经常性地深入到居民中进行宣传。 二、提升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建设 对于全市新建房屋必须严格按照7度设防要求予以审批;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成的老公房,要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予以加固;针对农村自建房屋,除了普及建筑抗震知识,引导并鼓励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之外,可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措施、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农民已建农居的防震加固问题。 三、加大地震灾害预防科研投入力度,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区域的地震灾害预防管理 加大地震基础性研究投入,组织专家开展综合调研,制定详细的地震避难对策。探索建立防震减灾示范企业,并加强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发挥现有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平台作用,组建重点产业领域、区域的地震工作定期会商制度,就该领域、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进行重点研讨、推进、落实。 四、理顺和强化地震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体系 借鉴本市各区的防汛防台、民防等方面工作经验,建议由市级层面通盘考虑,将各区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纳入到各区相应职能部门(如民防办),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并进行统筹管理,理顺和强化地震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