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社区微更新”带动创新城区空间品质升级时间:2018-08-27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市妇联,徐汇区政协办公室,以及李麟学、陆勇峰、李磊、唐烨、胡燕反映,推进社区微更新是创新城区建设的有效策略。当前,上海的社区微更新仍处于起步阶段,普惠性的社区投入与更新缺乏系统性规划,建议从加强社区微更新的整体设计、提升社区商业人性化“温度”等各方面创造高品质社区生活。 一、以社区微更新带动创新城区空间品质升级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微更新的政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组织参与社区微更新,形成“街道社区-社会企业-社区居民-志愿群体”协同的组织机制。二是关注社区微更新的“功能驱动”。鼓励以互联网和社区微信群为载体的“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作为社区微更新的突破口。三是关注社区与园区、城区的融合。鼓励社区-高校、社区-园区、社区-企业、社区-民间组织等多层面的合作,推动“复合型社区”建设。四是关注“设计驱动”。加强社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在全市推动“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1+1+1(居民代表+设计代表+政府代表)”合作机制,带动社区微更新的落实。 二、振兴社区商业服务提升城市“温度” 近年来,部分城区的社区商业服务发展受到各种制约,城市“温度”也因此持续下降。建议:一是开展社区商业服务水平的评估,科学系统规划,优化网店布局。根据不同社区、居民社群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商业服务网点。社区小型商铺应由政府提供规范的场地和基础设施,以市场招标方式向所有服务供应商开放。二是新建或调整社区商业服务网点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区域传统特色。在环境测评标准范围内,以往自发形成的特色服务商店等企业,应该给予保留并给予同等政策支持。三是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的建设与调整要有前瞻性设计和相应要求,符合老龄化需求,增加更多的便民服务项目。尤其是便老服务的内容、设施等,要委托专业人员参与核定,并为高龄老人保留现金支付渠道。 三、创建生态住区社区、青年社区、儿童生态友好型社区 一是探索推进生态住区社区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从原有老旧住宅的节能改造、再生能源的建设、废水的处理再利用、固态废弃物的处理再利用、雨水集水装置的设置和利用、垃圾分类收集等方面,推进生态住区社区建设,并统一制定相关标准。二是探索推进青年社区建设。借鉴参照创业工坊模式和青年旅社运作方式,由政府搭台进行招投标、社会力量进行市场运作,托底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可参照大学宿舍,设定各个档次的住房(如4人一间、2人一间、单间、套间等),分层定价,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供青年交流。三是探索推进儿童生态友好型社区。社区是儿童“生态化”的第一个户外场所。建议社区空间布置能更好地满足儿童亲近自然的需要,增加符合不同年龄需求的儿童游戏区域,丰富有趣的活动项目,改变目前社区儿童游戏设施仅适合低龄儿童,部分社区儿童活动场地被停车位挤占等现象。 四、重视智慧社区建设中的信息安全和互联问题 目前智慧社区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运营工作“各自为政”,导致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应用程序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建议:一是建立社区治理智能化标准。在市级层面统一出台社区治理智能化标准,从目前各区、各街道已经探索运用的社区智能化平台中遴选出需要实现的最低标准,以实现各街道社区治理的统一化。二是高度重视智慧社区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起责任,管好数据、用好数据、保护好数据,明确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的责任主体,建立追踪问责体系。按照2018年5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GB/T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在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针对个人信息数据的采集、保存、使用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同时,建立区级智慧社区数据中心,集中存放、管理、防护相关的数据,更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数据。 五、创新构建积分制度,加强社区居民自治参与度 当前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行政主导色彩依然明显,居民参与广泛度不高、社团引入乏力、区域内单位参与度不够。建议:一是构建居民积分制度。根据提供服务的居民服务时长给予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其所需服务的时长或者费用。如,1小时的社区清洁服务可以积1分,10个积分可以兑换1小时看护儿童服务(看护服务内容、地点和方式也有详细规定)等。二是构建社团积分制度。“社团服务”作为街道、居委会和社工的一项固定汇报内容,在社区自治中广泛引入社团服务。三是构建单位积分制度。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搭建双赢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