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传统文化的这两点,正在教育中消失
1
诗词大会的节目红了整整一个春节,大家都爱上诗了,因为它美,读起来好听。可你是否注意到,传统诗词的音韵之美是怎么来的?
我要提到一本叫《声律启蒙》的书,它是一本诗词规律成熟的产物,是由几千年我们美丽的诗词总结出的优美音韵、格律,比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既有朗诵的音乐之美,又有风物的描写,又比如“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有着颜回穷困不改志向的典故,阮籍坐车痛哭而返的小故事,还有地理名词,以及日常俚语,这本发蒙读物是给古典诗词入门的小朋友或成人的,虽然含意浅近,但却是古代诗词和文化精华的总结,读完它,小朋友可以被这些琅琅上口的韵文迷住,了解了意思,又能产生对它背后那个博大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向往。

诗词大会作为节目火了,但诗词的核心并没有被强调出来,那就是声韵之美。从明朝开始,私塾教育就编辑了这种声律总结的发蒙书,比如《训蒙骈句》等,因为孩子粗粗背几十首经典唐诗,脑子里记住的都是个案,语文教学也没有着重在音韵上,汉语独特的声调美没有被强调,反而是意义的传达放在了首位,比如,“这首诗描写了……表达了……”,读完之后,记住的只是一个情景,一个故事,善感的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种意境,但形式上的精华被忽略了。

没有音韵的训练和传承,中国人不要说再继续写诗了,背下来的古诗,也只能作为小众的兴趣而存在。而我以为,既然汉语这些方块字没变,那么几千年总结出来的规律也不会轻易变,丢了它,语言之美就是无根之水,连语言都糙了,这个意义的载体都堕落了,传统文化又怎么传承呢?
2
说到这第二块就更小众了,是戏曲。诗词还有普及的节目让老少咸宜,戏曲的门槛就噌一下上去了,完全没有听过传统戏曲的人,基本上听一两句就要换台。虽然是千锤百炼的唱腔,但跟流行音乐的调子实在隔得太远,有多少人还能坐在电视前咿咿呀呀地听半个小时以上?
想起一首诗: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从前的月光很慢/有点闲,有点懒 在一杯茶里消磨整个黄昏/在半个梦里看星星满天……

看一下东方瑜老师所列举的条目和分析:

3
实际上,传统文化是一艘巨大的沉没之轮,这不是危言耸听,它们在生活中实际消失的点,就我看来是不能用点来数的。首先,语言之轮的沉没,是意义的丧失,尽管我们用了西方的语法和意义来填补,但自身已经让位太多。继而在整个文化上,也站不住脚了,主体退失(儒学等),那么衣食住行和娱乐,自然也要让渡,这也就成了一句诗:生活过着过着,就过成了别人的样子。
虽然对于我们个体来说,也没什么不舒服,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明明生活中还有无穷的乐趣可挖掘呀。但说到归宿感,如果没有那些老去的物事,我们就不会有家的感觉了。
茫茫大千世界上,我们要有一个物质的家,也要有一个精神的家,还有,这个家里的亲人们。
(薇风兰影,“志”系列撰稿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